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喜报!我院教师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青年成果奖

发布者:ggky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4日 11:54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我院汪润泉教师共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著作类二等奖(排名第二)和青年成果奖(排名第三)。这是我院首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与青年成果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系汪润泉副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杨翠迎教授合作的专著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费率水平及调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青年成果奖汪润泉副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张熠教授合作发表于《经济研究》期刊的论文中国养老金改革的制度逻辑和福利效果:基于人口“数量-质量”转换的视角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奖项,是教育部为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卓越成绩,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奖项始设于1995年,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该奖项的获得,助力我院高质量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获奖成果介绍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费率水平及调整研究》(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构建了包含“政策费率-实际费率-均衡费率-适度费率”在内的费率评价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当下各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标准及其影响作了系统评估,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和揭示了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与社会保险保障目标、功能相适应的可行费率体系。同时将当前热点讨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考察其费率结构和费率水平。该成果不仅对规范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促进制度缴费负担与保障功能之间的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实现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规范企业与个人的参保行为以及保护劳动者健康生活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青年成果奖(排名第三):《中国养老金改革的制度逻辑和福利效果:基于人口“数量-质量”转换的视角》(经济研究,2020,第8期

作者结合世代交叠模型和人口“数量-质量”权衡理论,求解了少子化伴随人力资本进步时,我国养老金体系的最优代际再分配水平。研究指出,如果仅面临少子化,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确应转向积累制,但快速的人力资本进步完全可以补偿少子化带来的冲击,使得现收现付制仍是当下的最优选择。为提高代际公平性,政府甚至需要加强现收现付制,使老年世代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该研究基于“数量-质量”前沿边界转换模型,模拟了出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诸多典型事实,指出无论是不做实个人账户,还是加强缴费受益关联、延迟退休以及建立“养老金-工资挂钩机制”都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而为我国政府看似矛盾的养老金改革实践提供了逻辑自洽性。

获奖教师汪润泉副教授简介


汪润泉(1989-),安徽歙县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学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江苏高校哲社等多项课题研究,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等全文转载。指导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获校级、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大学生挑战杯获省赛一等奖。担任《财贸研究》《财经论丛》《宏观质量研究》等多家期刊的外审专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