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News Fla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速递 > 学院新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速递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求真者|吴文俊老师:探寻育人本质,共话学术实践

发布者: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0日 08:00 浏览次数:

  4月30日中午,我院团委活公办的杨慧然同学和杨芳同学在德济楼五楼大厅对吴文俊老师进行了专访。采访中,吴文俊老师围绕教育本质、大学课堂价值、青年成长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传递出对教育使命的深刻思考。

1.教育本质的“不变”与“变”

  面对“教育救国”到“个性化教育”的时代变迁,吴文俊老师强调,教师职业的本质从未改变。“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一脉相承,变化的仅是技术手段与方法。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教师的核心任务始终是“培养理性的人”,通过祛魅与启蒙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摆脱内外部的魅惑,用理性照亮未来。”

2.“水课”争议的本质判断 

  针对“水课”争议,吴文俊老师认为需厘清定义:“若课程内容空洞、教师未能有效传授知识,确为‘水课’;但若因学生主观获得感不足而否定课程价值,则需反思学习态度。”他呼吁理性看待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逻辑,强调“教材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值得学生投入”。  

3.祛魅教育的实践路径

  谈及教师角色,吴文俊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例,回忆大学时老师将马克思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带来的思想冲击。“祛魅不是否定权威,而是破除盲目崇拜,让人在真实认知中建立理性。”他提出,大学教师应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全程,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辨的转变,“唯有祛魅,才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力量”。 

4.破解焦虑的平衡哲学

  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与短视问题,吴文俊老师提出“白天活在当下,夜晚活在未来”的平衡哲学:公共领域需履行责任,完成学业与社会义务;私人领域则要自我追问“我是谁”,通过持续反思建构人生方向。“大学是自我发现的起点,若打着‘自由’的旗号放纵自己,人便沦为欲望的奴隶。”他建议青年以理性对抗本能,在“完成当下”与“设计未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成长。

5.重视提问的创造性价值

  吴文俊老师尤为看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回答问题者加两分,提出问题者加五分。”他认为,提问是深度思考的标志,更是创造力的萌芽,“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复述观点,而在于生成问题。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教育才能真正点燃创新的火种”。  

6.教育匠人的精神图谱

  从教数十载,吴文俊老师坦言对讲台的热爱始终如一。“站上讲台就像打了兴奋剂,即便疲惫也乐此不疲。”面对职业倦怠问题,他笑称“热爱的力量足以消解疲惫”,并透露至今仍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执教追求。  

7.让理论扎根中国大地

  对于青年参与基层实践,吴文俊老师强烈建议“深入真实社会肌理”:“学术研究遵循单一逻辑,而社会实践是多元综合的。理论需经现实检验方能焕发生命力。”他引用歌德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吴文俊老师回溯个人教育探索之路,强调理论思辨与躬身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赠予青年八字箴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此寄语新时代学子:在理性与实践中,书写属于一代人的精神答卷。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