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News Fla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速递 > 学院新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速递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非遗传承者”团队深入调研研学工坊发展生态

发布者: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17:05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0日至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非遗传承者”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潍坊市及福建省厦门市等地开展为期三十余天的实地调研,聚焦大学生参与非遗研学工坊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此次调研旨在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影响青年群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因素,探索非遗教育与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调研期间,团队走访了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厦门理工学院非遗工坊及南京本地多家文化机构,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收集有效问卷487份,访谈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及文旅从业者共计32人,系统梳理当前非遗研学工坊在资源整合、课程设计、技术应用与市场运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现实挑战。

在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团队成员看到一群大学生正围坐在木板年画传承人王师傅身旁,亲手体验刻版与拓印。现场不仅有传统技艺展示,还设置了VR虚拟展厅,参观者可通过头显设备“走进”百年老作坊,观看动态还原的制作流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互动和科技感,”王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尝试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了。”

这一现象印证了团队前期调研的发现:体验设计与社交属性成为吸引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因“对传统工艺好奇”而选择参与非遗工坊,其中刺绣、陶艺等动手性强的项目更受欢迎。然而,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仍是主要障碍。一位来自南京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坦言:“课程经常和专业课冲突,单次收费动辄上百元,交通也不太方便,很难持续参与。”

29520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社区工作人员 金甜甜供图

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进一步分析了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提出的“四共”育人模式——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创。该校将非遗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并在校内外设立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传承的深度融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至关重要,”该校文化教研室主任李教授指出,“只有把非遗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才能确保其可持续性。”

在厦门,团队考察了厦门理工学院“非遗+科技”创新实验室。这里的学生团队正利用AI动画技术复原濒危戏曲唱腔,开发基于AR的剪纸教学小程序。“我们鼓励学生做‘文化转译者’,”项目指导教师陈琳副教授介绍,“把古老技艺转化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能理解、愿传播的形式。”

这种创新思路也体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团队在调研中注意到,“非遗盲盒”“手作订阅制”等新型产品正逐渐兴起。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回归分析,团队发现情感价值与社交属性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核心变量。据此,团队提出构建“政策-资源-市场-技术”四维优化框架,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工坊评级认证制度,并借助数字化平台整合区域资源。

“我们正在设计一个‘非遗研学云平台’原型,”项目负责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赵晨介绍,“未来可以实现工坊地图导航、在线预约、传承人直播授课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网络。”该构想已纳入团队最终研究报告,并计划提交至相关文化教育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特别关注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效应。在南京高淳区的一个乡村工坊,团队了解到当地通过发展漆器制作研学项目,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业增长近三成。“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可转化的生产力,”当地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找到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

51E57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周围居民 廖佳慧供图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高校非遗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实践贡献了青年视角。团队计划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学术论文,并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南京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刘岩教授所言:“青年一代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应成为创新的推动者。让非遗‘活’在当下,需要更多理性分析与系统建构。”

本次调研得到了多所高校及地方文化机构的支持,相关数据与案例分析已形成初步报告,后续将持续深化研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讯员:崔敬雯)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